【彷徨之路】(1)
第(9/11)节
统老思想观念的择偶观,使得父亲的恋爱连连告吹。直到,母亲的出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经人介绍父亲认识了母亲。他对这个外貌出众,学历又高,还是人民教师的女青年一眼相中,并立马展开了攻势。而母亲的表现则淡然许多,她条件好,眼光高,对这个没有文凭,油嘴滑舌,徒有其貌的人自然不以为意。评价其是嘴上夸夸其谈,内里没有内涵。
还有就是那时的她,还未从一场失意的恋情中彻底走出,怎会有再谈情说爱的闲情逸致。父亲看到母亲的态度却没就此放弃,便以金钱开路,结交母亲身边的朋友同事,同时转变火力,请爷爷奶奶找媒婆上门提亲,誓要将这朵‘冷梅花’摘到手。
爷爷奶奶一看母亲这条件,这好啊,简直是理想中的儿媳妇人选,就又托人又费力的找上姥姥说媒。姥姥一看,小伙儿浓眉大眼,年轻有为,家里条件也不差,这样的不找还想找啥样的?姥爷倒是和母亲站在同一战线上,说这事强求不得,何况处对象关键要看人品。
无奈姥姥这次是真的铁了心,一棵树上吊死的架势,就差没指着鼻子说,这就是钦点女婿。而周遭被父亲‘收买’的朋友同事,也在母亲耳边撺掇着,说着父亲的各种好话。眼看众意难违,母亲只能试着和父亲处了段时间,慢慢的,也就得过且过了。
九四年我出生,学校给分了套七十多平的三居室。相较于一般教师四十多平的两居室而言,母亲分的这套住房条件,显然已达到了中层领导的级别。究其原因,还是学校想要留住母亲这个高材生。在多
数还是大专学历的教师队伍中,母亲这个重点师范出来的本科生就显得极其可贵。
当时我们住的地方还没有撤县设区,没有现在的华林市平新区,只有平新县。爷爷奶奶作为国营厂里的职工自然有一套厂里分配的福利房。刚开始住在爷爷奶奶那里的父母,在学校房子分下来后就搬了过去。新房离学校近,离爷奶家也不远,交通方便,环境也不错,算是彻底安顿了下来。
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这个小县城里度过的。母亲上课忙,只能把我撇给爷爷奶奶,平时多数时间都在爷奶家吃饭,爷奶也心甘情愿的照顾他们的大孙子。后来在城里上小学,也是爷奶和父母每天接送。
不得不说父亲这个人有时候还是有些小聪明的,在一些事情上,确实有着过人的灵敏嗅觉。在九十年代中后期的两次牛市中,他看准时机,持股入市,在金融资本的市场里狠狠的赚了一把。父亲闲时回忆起那时的出手,直道当时还是太谨慎保守了,要是投入再大胆一点……
那次在股市里的意外收获,所赚的钱,被母亲用来买了套一百多平的商品房。这套位于华林市里的房子,是母亲为我长大后的所需做的提前准备。而并没想到这次的决定,在以后飞涨的房价前,是多么的英明。那时,非北上广的普通城市,房价最高不过才几百每平。
1998年,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的文件。至此,到2000年前后,再也没有分配福利房这一说,房价正真开始了坐飞机般的猛涨。而此段时间,全国最大规模的下岗潮开始爆发。一时间,潮流混动,情势云诡波谲,失业的乌云如将倾的大厦般覆盖在大地之上,砸在每一个人心里。
就如《杀死那个石家庄人》里所唱的那般,现实的大碗中盛满了残酷的水——“如此生活30年,直到大厦崩塌,云层深处的黑暗啊,淹没心底的景观。”
在这巨变的浪潮下,位处偏城小县的我们,也被这巨浪的余波所波及。教师改革,学校重组,母亲正式成为四中高中部教师。工厂大量倒闭,大量的产品低价涌入市场被贱卖,再加上大量下岗人员再就业的竞争。使父亲这样的个体户经营受到冲击,渐渐的失去竞争力,变得举步维艰。
2003年,父亲考虑再三,决定不再自体经营,只身投入正如火如荼的出租车行业,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母亲予以支持,并拿出家里的钱为其购置了一辆桑塔纳2000,父亲倒是没想到母亲这次的态度,原以为整个富康、捷达啥的就行了。
彼时的我只有九岁,刚上小学三年级,只知道家里有了四轮小汽车,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骄傲的事儿,就如同看到舟五号升空那样。由于2000年初,私家车的数量不多,出行方式单一,所以跑出租还是个不错的营生。其中不乏夫妻俩靠着跑出租‘发了家’。
在这之后,印象中的父亲就常常与车为伴,每日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印象里接送我上下学的除了爷爷奶奶就是母亲了,开家长会通常也是母亲前去。父亲说他不擅长这个,而母亲本身就是老师,物尽其用,所以就不去‘凑啥热闹’了。母亲倒是没啥怨言,这种事儿她总是亲力亲为,相反,她还担心父亲去开,抓不住老师讲的重点。
不知是不是每个出租车司机都是那么的能说会道,反正像父亲这样平时就滔滔不绝的人,似乎在这一行更加的如鱼得水。多年
第(9/1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