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之路】(1)
第(8/11)节
着当时的人们。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进厂工作,还得接家里退下来人的班。大姑二姑想进厂爷爷硬是没答应,一直硬拖着交接给了父亲。至此,毕业后的他光荣上岗。
说实话,父亲打小就生的一副好面皮,或许是从小到大没怎么吃过苦,爷爷奶奶有啥好吃好喝的都先紧着他,大姑二姑也疼这个小弟。以至于和同时代面黄肌瘦的人相比,父亲反而显得有些白白胖胖的,周围的人都称呼小时候的父亲为‘小地主’,说小家伙儿长得有福气。
后来,再大一点,因为营养跟得上,他的个子一下子蹿到将近一米八,搁现在确实不算太高,但在那个时候绝对算得上是人高马大家。再加上人长得周正,皮肤白白净净,而且会拾掇自己,发型和穿搭上都受港风文化影响,颇有些当时正风行一时的奶油小生,唐国强,许亚军等一众人的风采。而且,本身又是家中的独子,家境也不错,深受广大女性的青睐。
虽然父亲的个人条件不错,但性格使然,他并不是那种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人。刚进厂的时候还好,但时间一长就开始不正经干活,,缺班请假是常有的事,在班期间偷懒耍滑偶尔出现,说是占着工位混日子也不为过。
只不过爷爷的人缘好,讲的开,有些威望。和厂里的一些领导干部关系不错(都是酒桌上的常客),总是能为父亲擦屁股兜屎,所以父亲也免于被厂办开除,过着外人看来颇为潇洒的日子。
爷爷为此也曾说过父亲,只是几次过后没见啥成效索性也就闭口不言,估计是心里清楚自己儿子啥样,再加上对其的过度溺爱,也就不了了之。爷爷不说,奶奶就更不会吭声了,惯着自己的儿子在厂里安然度日。
然而,爷爷奶奶虽对父亲当时的现状还算满意,但父亲自己却有了意见。时值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外来资本和思想文化冲击着国内这个僵硬庞大的市场和单一僵固的思想。一些东西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曾经的认知和想法都发生了转弯。
有些以前公认的东西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像父亲这样‘头脑机灵’的年轻人,更是追逐新潮和改变的主力军。89年学潮发生之前,还是有一段舆论宣传环境相对自由宽松的时间。这使得那时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的思想理念(好坏皆有)和计划经济外的东西。再加上设计师的讲话和中央政策性的支持,因此,也就有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两次‘下海潮’。
父亲就是社会变革浪潮中蠢蠢欲动的一条鱼,自然就不会‘安分守己’,再加上外来资本的进入,国营企业在经营上已经隐约的收到了影响,效益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虽然距九十年代的集体大爆发——下岗潮,还有些年月,但早期的各种问题都渐渐的提前展现暴露,初现端倪。
厂内领导的不作为,贪污腐败等问题,让父亲这个捧着铁饭碗的棉纺织厂工人,看不到光明的未来。索性,他干了没多久,就瞒着家里人主动辞掉了这个这个令人羡慕的工作,然后和几个朋友合伙做起了生意。据父亲自己说那时候他做过很多,什么开录像厅,摆地摊,开餐馆,倒卖电器电子产品啥的都干过。
有些东西你不干,有的是人干,只要能赚钱,遍地开花。他甚至有了南下下海的想法,只不过被得知了父亲从厂里离职消息后,正在气头上的爷爷奶奶,及时制止。当时闹得挺凶,爷爷抽出皮带,奶奶抹着眼泪,费了好大力气才将父亲这匹即将脱缰的马拉了回来。
不过,虽然没有如愿同朋友一块南下下海经商,但还是凭借灵活的头脑和不俗的见识,在深不见底又充满机遇的商海中捞了几桶金。在那个化,小学毕业和大字不识的暴发户老板比比皆是,一时间,知识无用论甚嚣尘上。
人民群众的目光开始向钱看齐。原本的投机倒把成了为人所称道的正经商业手段,资本主义、资本家和走资派等类似的词也不再出现,被人们有意识的淡忘。
曾经在朝鲜半岛抗击过美帝的爷爷,和一辈子紧跟组织的奶奶,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表示困惑不解。‘阶级斗争’这个环绕在他们身边大半辈子的词语,被彻底的落伍淘汰。在这来不及藏躲的浪潮面前,父亲生意上的成功和周遭的人和事的变化,让他们不得不承认现实面前,时代的变化和历史的前进。
经过短短几年的奋斗,父亲在弱冠之年便有了数万身家。他蓝西装,红领带,黑皮鞋,大手表,腰里别着b机——这就是那时成功人士的标准配备。虽然没有实现大富大贵,但也是略有薄资,绝对挤得进当时的中产阶层。再加上其不俗的外貌条件,绝不缺年轻女孩儿的追捧。
而其在与母亲结婚前也谈过几场恋爱,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爷爷奶奶的反对。在他们的思想里,父亲另一半的最佳选择不但要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且最好是有文化的知识分子。
而工作上最好是要稳定且‘适合’女子。那些东窜西跑,雨里来风里去,整日抛头露面做生意,跑买卖活计的女人,绝对不要。这种暗含着传
第(8/11)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