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9/18)节
极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但他的心中并没有完全放松。他知
道袁崇焕不会就此放弃,一定会有反击的策略。
战争的阴云再次聚集,双方都在紧张地准备着,等待着决定命运的一刻。皇
太极和袁崇焕,两位战场上的智者,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
在后金的营帐内,三盏烛台散发出柔和而稳定的光芒,将桌面上的作战地图
照得通明。地图上,用精细的线条和符号详细标注了后金军队的行军路线、当前
态势,以及明军可能的支援方向和驻军情况。这些信息是皇太极制定战略的关键,
也是他与将领们讨论的基础。
皇太极低下头,他的目光锐利而专注,与身边的将领们一同细致地观摩着地
图上的每一个细节。他们讨论着接下来的作战计划,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到战
争的走向。在场的将领们,包括大贝勒代善、贝勒济尔哈朗、岳讬、杜度、萨哈
廉,以及大贝勒莽古尔泰和贝勒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都是女
真族中的精兵猛将,他们的经验和勇猛是皇太极取胜的重要依靠。
营帐内的气氛紧张而严肃,每个将领都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们围坐
在地图周围,或凝视地图沉思,或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皇太极认真听取每个
人的想法,不时点头或提出问题,以确保每一个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讨论中,皇太极显得格外冷静和果断。他知道,面对明朝坚固的防线和可
能的反击,女真军队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和出其不意的战术。他提出了几个可能的
作战方案,包括绕过明军的主力,攻击其薄弱环节,或是利用夜间行动,打乱明
军的部署。
将领们对皇太极的提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敌情的
了解,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和补充。有的将领主张迅速行动,利用女真军队的机动
性,打一个时间差;有的则建议加强侦查,更准确地掌握明军的动向,以便做出
更有针对性的部署。
随着讨论的深入,皇太极逐渐形成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作战计划。他决定采取
分兵策略,一部分军队继续向明朝腹地深入,制造压力,迫使明军分散兵力;另
一部分则准备应对可能的反击,确保后金军队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战场变化。
在营帐的一角,几个侍卫静静地站立着,他们的存在为这场军事讨论增添了
一份庄重感。他们的目光警惕,随时准备执行将领们的命令,确保作战计划的顺
利实施。
皇太极与他的将领们围坐在地图前,他们的目光锐利,讨论着接下来的战略
部署。
皇太极沉声分析道:「如果袁崇焕得知长城关隘被破,他必定会从山海关派
出一军,沿着长城西侧迅速行进,以阻截我军,确保三屯营和遵化的安全。」他
的话语中透露出对敌军行动的精准预判。
莽古尔泰紧接着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可以在喜峰口留下一部分兵力,
在遵化与三屯营之间设下埋伏,以逸待劳。若明军不从此处来,我们就主动出击,
攻打三屯营或遵化。」他的方案既考虑了防御也考虑了进攻,显示了女真将领的
果敢与机智。
皇太极继续阐述他的计划:「如今入京的路线已被我们掌握。破关隘之后,
我们将直逼遵化、蓟门,进而攻占三河、通州,直至兵临北京城下。」他的语调
坚定,每个字都显得铿锵有力。
代善补充道:「遵化位于北京东北方向,与京城相隔约三百里,是我军进军
的关键。若无此地作为立足点,我军将难以前进,后路也将受到威胁。」他的分
析凸显了遵化的战略重要性。
皇太极最终做出了决定:「朕决定在喜峰口二十里外的汉儿庄设下伏兵,以
防不测。若明军不从这里来,我们的伏军就按兵不动。朕相信明军定会从这里来,
因为从山海关发兵西进是最快的路线。」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众将听后,齐声高呼:「皇上,万岁,女真,万岁!」他们的呼声在营帐内
回荡,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彰显了女真军队的团结与士气。
营帐内的气氛在这一刻达到了高潮,每个将领的脸上都写满了坚定与决心。
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将是一场艰苦的较量,但他们也相信,在皇太极的领导
下,女真军队定能取得胜利。
十月二十八日的傍晚。
袁
第(9/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