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10/18)节
崇焕站在宁远城的城墙上,远眺着长城方向升起的烽火,心中涌起一股不
祥的预感。消息传来,遵化遭到蒙古的侵犯,他立即下令赵率教率军先行救援,
心中却明白这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二十九日清晨,袁崇焕亲自率领两万精兵西行,踏上了救援之路。他们穿过
了山川河流,穿越了平原和山谷,士兵们的脚步坚定而迅速,他们知道,遵化的
安危关系到整个防线的稳固。
十月三十日,袁崇焕的军队抵达了山海关,这座古老的关隘见证了无数的战
火与和平。翌日,他走进了山海卫学文庙,香烟缭绕中,他虔诚地上香,与诸生
讲学,试图在纷扰的战事中寻找一丝宁静。
在文庙的讨论中,将领们对入侵者的身份议论纷纷,有的认为是后金,有的
猜测是蒙古。袁崇焕则凭借多年的军事经验,判断是哈剌慎部的贵族束卜(苏布
地)勾引了后金兵入侵,虽然人数不多,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回到衙门,朝鲜译官韩瑗前来问候,袁崇焕对他说:「贼夷从前如此,不须
挂念,然须留数日,打听的报,然后发行可也。」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从容与自信,
但同时也没有忽视情报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十一月初三日的到来,蓟州道及蓟辽总督刘策送来的急报,让袁
崇焕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一份份急报如同重锤,敲打在他的心上,他知道,
这不再是一次小规模的侵扰,而是一场可能改变战局的大战。
袁崇焕的脸色变得凝重,他立即召集诸将,重新审视情报,制定应对策略。
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而迅速,任何的迟疑和错误都可能导致无法
挽回的后果。
袁崇焕知道,作为蓟辽督师,他肩负着守护这片土地的重任,无论面对多么
强大的敌人,他都必须勇往直前,绝不退缩。
袁崇焕的目光穿透黑暗,望向远方遵化的方向,心中却无法平静。长城烽火
的信号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他的心上,提醒着他局势的严峻。
先行的赵率教及其手下的四千兵马,是他的先锋,是他的剑锋。他们已经深
入了可能的敌占区,而袁崇焕现在才真正意识到,他的决策可能过于仓促。他暗
自责怪自己大意了,没有充分评估形势,就急匆匆地派遣了赵率教。
袁崇焕的眉头紧锁,他的思绪如同夜空中的云,翻滚不定。他想象着赵率教
和他的士兵们可能面临的困境:被敌军包围。他们是否有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是
否能够抵御女真人的猛烈攻击?
袁崇焕回到自己的书房,灯火通明,他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赵率教的军报,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紧急和不安让他的心情更加沉重。他回想起赵率教领命时坚定
的眼神,士兵们出发时整齐的步伐,那时的他,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但现在,他的心情复杂。作为统帅,他必须为每一个决策负责,为每一个士
兵的生命负责。他深知,战争不仅是战略和战术的较量,更是对指挥官意志和判
断的考验。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星空,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赵率教和他的
士兵们能够平安无事。
在书房的角落里,一张地图铺展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地标记着各种符号和
路线。袁崇焕走过去,手指轻轻划过赵率教可能行进的路线,思考着可能的援救
计划。他知道,他必须尽快行动,无论是增援还是撤退,都必须迅速做出决定。
同日,在山海关的指挥所内,袁崇焕与刚刚赶到的祖大寿、何可纲紧急商议
对策。指挥所内灯火通明,墙上挂着的地图被三人反复审视,上面用各种颜色的
笔迹标记着敌我双方的动态和可能的行军路线。
袁崇焕的面容凝重,他知道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战局的走向,也关乎着无数
士兵的生命。祖大寿,这位经验丰富的将领,提出了他的建议:「直奔蓟州,以
护京师。」他的声音坚定,眼中闪烁着果敢的光芒。他认为,蓟州是京城的屏障,
守住蓟州,就是守住了京城的安全。
何可纲则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建议或是救援遵化,或是直接攻击女真军的
中坚力量。他的建议同样充满了勇气和智慧,但袁崇焕在权衡之后,选择了听从
祖大寿的建议。他认为,保护京城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而且蓟州的战略位置
对于整个战局来说至关重要。
辽军的勤王行动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迅速集结了大量精兵队伍,
第(10/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