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

关灯

【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7/18)节
龙椅上,他的愁容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缓缓扫过堂下的群臣。

    这些大臣,一个个年岁已高,却依旧精神矍铄,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大明未来的

    焦急和关切,每个人都在为国家的安危出谋划策。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只能寄望,袁崇焕分兵固守好长城防线,等解决了陕

    西和中原的贼军,到那个时候才有兵力派往龙井关和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声

    音在大殿中回响,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群臣们聆听着崇祯帝的话语,他们的表情中流露出对崇祯帝决策的认同和支

    持。他们知道,面对内忧外患,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抵御外敌。袁崇

    焕作为蓟辽督师,肩上的担子沉重,但他也是大明的中流砥柱,是抵御外侮的关

    键。

    「朕已经下旨,江南各地加紧练兵和调兵,还有筹措粮饷,但是需要时间,

    现在大明就缺时间。」崇祯帝继续说道,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急迫。他的目光如

    炬,仿佛要穿透时间的迷雾,看到大明的未来。

    「还是那句话,攘外必先安内,辽东和山海关一线的防务只能让袁崇焕分兵

    死守一段时间,待陕西和中原的农民军被镇压,朕就立即抽调精兵派往长城关隘

    龙井关、大安口等地。」崇祯帝的话语铿锵有力,他的决策明确而果断。

    群臣们被皇帝的气度所感染,他们齐声高呼:「皇上说得极是,皇上万岁,

    万岁,万万岁。」这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凝聚着大明王朝的意志和决心。

    崇祯帝的话语如同晨钟暮鼓,回荡在每个臣子的心头。他登基两年,面对的

    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国库亏空,粮饷难以为继,这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严峻现

    实。

    崇祯帝站在龙椅前,身形显得有些消瘦,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光芒。他深

    知国家的困境,语气中带着一丝沉痛:「眼下,朕登基两年,知国库亏空,朝廷

    的粮饷尚入不敷出,要几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不可。」他的手轻轻抚摸着龙椅的扶

    手,感受着那冰冷的触感。

    朝堂下的臣工们,一个个低着头,表情凝重,他们心中都清楚国家的艰难处

    境。崇祯帝继续说道:「就是江南等地有兵也难凑其必须的粮饷,所以只能先从

    农民军作乱的地方和其周边附近抽调兵力。」他的声音中透露出无奈,但也充满

    了果断。

    他的目光扫过臣工们,每一个臣子都能感受到皇帝的决心:「先消灭了那些

    作乱害民的农民军,才好无后顾之忧的调兵北上扫平女真人。」崇祯帝的话语中

    有着不可动摇的意志,他知道,只有先安定国内,才能集中力量对抗外敌。

    臣工们在崇祯帝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力量,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帝决策

    的支持和信任。虽然前路艰难,但他们相信,只要君臣一心,大明王朝定能渡过

    难关。

    朝会上,崇祯帝的声音沉重而坚定,他向臣工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苦衷和深

    谋远虑。

    ”朕,为什么把原来增援长城各处重要关隘的兵力,调向陕西和中原贼军作

    乱的方向,是因为如果国内被贼军做大,会比关外女真人的威胁更严重。”崇祯

    帝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局势的深刻理解和对国家安全的深切忧虑。

    臣工们聆听着皇帝的解释,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皇帝的决策虽然

    艰难,但却是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一位老臣上前一步,语气恭敬而充满信任地

    说:”皇上说得极是,是大明之福呀。”他的话语代表了所有臣子的心声,他们

    对皇帝的英明决策充满信心。

    崇祯帝继续说道:”还有一点就是,袁崇焕已经数次大败皇太极,重伤了皇

    太极的锐气,而且辽东后金的老家也爆发了大饥荒,现在实在是无兵更无粮饷可

    调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希望和决心。

    ”朕也希望上天能助我大明中兴啊。”崇祯帝的双眼有些湿润,他看着堂下

    的臣工们,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他多么希望有人能与自己分担这份重担,共

    同为大明的中兴而努力。

    他的皙白双手扶在龙座的把手上,慢慢地磨弄着,这个小动作透露出他内心

    的焦虑和不安。但他的脊背依然挺直,眼神依然坚定,展现出一位君主的坚强和

    不屈。

    朝会结束后,崇祯帝独自留在乾清宫,他的身影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加孤

    寂。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袁崇焕的
第(7/18)节
推荐书籍:玄天虚帝降临租借娇妻:第九种爱情家有淫妻(繁体)武林淫乱史(第三部)乖戾病(骨科高h)白狼公孙错乱江湖红尘皆翠翎妈妈的高跟鞋苏珊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