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6/18)节
沉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奏疏上的文字描绘了女真人屡
次犯边的惨状,杀人掠地、洗劫一空、寸草不留,这些字眼让崇祯帝感到一阵揪
心的痛楚。
崇祯帝的眼泪在眼眶里晃荡,每当想起那些无辜百姓遭受的苦难,他的心就
如同被刀割一般。他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阻止这些悲剧的发生,这让他感到深
深的自责和无力。因此,他不忍心穿戴过于华丽的服饰,也不愿享用奢侈的膳食,
他的心中只有对百姓的牵挂和对国家的忧虑。
在龙座的左边,王承恩身穿灰色的袍服,静静地侍立一旁。他的手里拿着一
根佛尘,半低着头,神情恭敬而专注。作为皇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深知皇
帝的心思,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生怕打扰到沉思中的皇帝。
朝会的气氛庄严肃穆,臣工们整齐的站在殿下,等待着皇帝的旨意。他们的
目光不时投向龙座,关注着皇帝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试图从中捕捉到皇帝的心
思和朝政的动向。
朝会上,空气凝重,群臣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但每一句话都透露出紧迫和忧
虑。崇祯帝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他的心中反复思考着袁崇焕奏疏中提到的建
议和当前的局势。
「女真人知己适打野战,而坚城难攻,且屡败于袁督师手下,所以臣以为应
该增兵长城,以防不测。」一位臣工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
北方防线的担忧。他知道女真人的野战能力,也清楚袁崇焕在对抗女真人中的贡
献,因此他主张加强长城的防御。
「袁督师主要分管山海关外防务,蓟辽总督刘策分管关内防务,袁督师作为
蓟辽督师,对整个蓟辽地区的防务都是有责任的。」另一位臣工补充道,他在强
调袁崇焕的责任和作用,同时也在提醒着在场所有人,防务的分工与合作同样重
要。
接着,又有一位臣工站了出来,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袁督师负责山
海关外的防务是没错,但是整个长城防线有上千公里,但兵力不足以维护整个防
线,如果朝廷不派兵,一旦被女真人从长城方面突破一点,事情就不妥了。」他
的这番话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
崇祯帝听着臣工们的讨论,他的心里非常清楚,大明目前正面临着粮饷匮乏
的困境,特别是北方地区和中原,战乱频发,民生凋敝。而南方的钱粮,因为中
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且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
崇祯帝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知道加强长城防线的重要性,但同时也
明白国库的空虚和运输的艰难。他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龙椅的扶手,那上面雕刻的
龙纹似乎也在诉说着大明王朝的辉煌与沧桑。
自陕西等地天灾降临,引发的农民起义如野火燎原,迅速蔓延至周边州县。
朝廷的驻军在这些地方疲于奔命,力图平息起义,却因兵力不足而显得捉襟见肘。
一些城池不幸被起义军攻破,更有官兵在重压之下投靠了起义军,使得局势愈发
复杂。
原本计划增援长城各关隘的八万余兵力,因农民起义的爆发而被迫改变用途。
这些兵力,原是长城防线的坚实保障,如今却不得不调转方向,急赴陕西和中原,
以对抗日益蔓延的起义军。
朝中的臣工们议论纷纷,面对如此局面,每个人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有的主张坚决镇压起义,有的则提出应从宽政策,以缓解民怨。但无论何种策略,
都离不开兵力和粮饷的支持。
崇祯帝在龙椅上沉思良久,他知道,每一次的调兵遣将,都意味着大量的粮
饷消耗,以及士兵们的劳累奔波。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无奈,但作为一国之君,
他必须做出最有利于国家稳定的决策。
在陕西和中原的战场上,明军士兵们在疲惫中挣扎。他们或在刚刚平息了一
个地区的起义后,又接到命令急行军至另一个告急的地方。铠甲上沾满了旅途的
风尘,脸上写满了长途跋涉的疲惫。他们在乡间的小路上,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
不断地行进,只为了尽快赶到下一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粮饷的运输队伍也在艰难地前行。由于中原和北方的贼军作乱,粮道被断,
运输成本高昂,困难重重。押送粮草的士兵们警惕地注视着四周,防止贼军的袭
击,确保粮饷能够安全送达前线。
崇祯帝坐在
第(6/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