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4/18)节
为他知道,
皇太极不会就此放弃。宁锦防线虽然坚固,但女真人的野心和皇太极的智谋,让
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两次上疏,恳请朝廷加强对蓟州一带的防御,但都如石沉
大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袁崇焕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皇太极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一
旦决定绕道蒙古,突破长城,北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
一幕:蒙古的骑兵作为向导,引领着女真人的铁骑,穿越长城的缺口,直逼京城。
在紫禁城的朝会上,大臣们争论不休,对于袁崇焕的警告,有的不以为然,
有的则忧心忡忡。崇祯皇帝听着朝臣们的争论,心中也不免动摇。但他仍然希望
能够找到一个既能保证京城安全,又能避免无谓消耗的方案。
崇祯二年的十月初二,皇太极的决策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缓缓拉开了
帷幕。在蒙古喀喇沁部的骑兵引领下,八旗大军踏上了绕过宁锦防线的征途,目
标直指明朝京畿的柔软腹地。
清晨的薄雾笼罩着辽阔的蒙古草原,马蹄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脆。皇太极
身披战甲,端坐在战马之上,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他的身边,是蒙古喀喇沁部
的骑兵,他们身着异域的服饰,手持长矛,脸上写满了对即将到来战斗的渴望。
随着皇太极的一声令下,大军开始缓缓前行。蒙古骑兵作为先锋,他们熟悉
这片土地,知道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丘。他们带领着八旗兵,穿越草原,绕过
关隘,直指长城的脆弱之处——龙井关和大安口。
大军快速移动,马蹄扬起的沙尘遮天蔽日,仿佛一条黄龙在大地上蜿蜒前行。
士兵们的脸上被风沙雕刻出坚毅的线条,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
与此同时,皇太极还派出了疑兵,他们如同幽灵一般出现在关宁防线的周围,
制造着各种动静,吸引着袁崇焕的注意力。这些疑兵时而佯攻,时而撤退,让明
军无法判断真正的攻击方向,从而分散了袁崇焕的兵力。
在宁远城中,袁崇焕站在城墙之上,眉头紧锁。他的目光穿透了远方的迷雾,
试图捕捉到敌人的踪迹。然而,疑兵的骚扰让他无法集中精力,他的心中涌起了
一股不安的预感。
在紫禁城的乾清宫内,朝会正在进行,崇祯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殿
下的群臣。十月初七日这一天,他要在朝会上宣布一项重要的决定,以嘉奖袁崇
焕在防备后金中的卓越功劳。
阳光透过乾清宫的窗棂,洒在金碧辉煌的大殿内,照亮了大臣们的朝服。崇
祯帝的声音在大殿中回响,他宣布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以表彰他在边疆的辛
勤工作和对大明安全的贡献。群臣纷纷低头,表示赞同和敬意。
然而,袁崇焕此时并不在朝会上,他正在锦州的城墙上,亲自视察防务。秋
日的锦州,天空高远,凉风习习,袁崇焕的目光锐利,检查着每一个防御细节,
与将领们讨论着可能的战术和策略。
直到十月十五日,袁崇焕才结束了他在锦州的视察,骑马返回宁远。一路上,
他的心中既有对即将到来的冬天的忧虑,也有对皇帝嘉奖的期待。
十六日,当袁崇焕回到宁远的官邸时,一份来自京城的圣旨已经在那里等待
着他。他接过圣旨,展开阅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诸将和朝鲜使臣纷纷前来祝
贺,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敬意和喜悦。
在宁远的官邸内,举行了一个简朴而庄重的庆祝仪式。诸将和朝鲜使臣围绕
着袁崇焕,向他表示敬意。袁崇焕虽然心中喜悦,但并未忘记自己的责任,他知
道这份荣誉同时也是一份重担,他必须更加努力地保卫大明的边疆。
同时,在遥远的西征途中,皇太极的军队穿越了广袤的蒙古草原,向着战略
要地进发。在一次行军途中,皇太极召集了他的贝勒大臣和归顺后金的蒙古酋长
们,围坐在篝火旁,讨论着接下来的攻击目标。
夜幕降临,篝火映照着每个人的脸,火光在他们眼中跳跃,映出了他们坚定
而严肃的表情。皇太极坐在主位上,他的目光在每一位将领和酋长的脸上扫过,
寻找着他们的意见和支持。
在讨论中,两种意见交织着:一种主张攻击林丹汗率领下西迁的察哈尔部,
以巩固对蒙古的控制;另一种则主张趁明朝边防空虚之际,直接攻击明朝,以迅
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第(4/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