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13/18)节
庞被
风霜雕刻,眼中透露出坚毅的光芒。赵率教骑在马上,望着前方,心中充满了复
杂的情绪。他知道,这可能是他们的最后一战,也是最光荣的一战。
赵率教,这位山海关总兵,手握着他的长柄偃月刀,右手被粗布层层捆紧,
确保在激烈的砍杀中,这把锋利的武器不会从手中滑落。他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
出对即将到来战斗的准备和决心。
在通往遵化的路上,赵率教率领的四千兵马疾驰着,他们的心中充满了紧迫
感和对国家的忠诚。天气已经转寒,辽东军的士兵们已经全部换上了保暖的棉甲,
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严寒和战斗。
赵率教左手控制着马缰绳,身穿着标志性的深红色棉甲套服,这套服装不仅
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勇气的体现。他的脚穿着短革靴,手中的偃月刀在寒冷
的阳光下散发出阵阵寒光,仿佛在诉说着他的决心和力量。
他的部队全部由骑兵组成,分为三个部分。赵率教亲自率领身穿红色棉甲的
中军,共两千人。他们的红色棉甲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象征着他们的
热情和勇气。左翼是副将左辅率领的一千骑兵,他们身穿白色棉甲,如同冬日里
的一抹亮色。右翼则是左臣率领的一千骑兵,身穿灰色棉甲,显得沉稳而坚定。
赵率教的为人廉洁勇猛,做人厚道、勤身奉公、不辞辛劳,被世人评为和满
贵一起是当世良将。他的名声不仅在军中传颂,也在百姓中广为流传。他的领导
力和人格魅力,让每一个士兵都愿意跟随他,哪怕是赴汤蹈火。
骑在奔腾不歇的战马黑儿身上,赵率教的身姿如风似电。他的热泪在寒风中
含在眼眶内,随着大风的不停吹刮,热泪一滴滴斜着从眼角飞落,最后流进了风
里。这不仅是对即将到来战斗的紧张,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
「全军……加速……」赵率教低吼道,他的声音在风中传得很远,每一个士
兵都能听到他命令中的坚定和急迫。
「吼……吼……」明军士兵们在大风中以吼声回应着主帅,他们的声音汇聚
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仿佛在告诉世人,他们将不惧任何困难,勇往直前。
这支尽忠报国的明军,在赵率教的带领下,继续在通往遵化的路上疾驰。他
们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格外坚定,他们的心灵在寒冷中显得更加炽热。无论前方有
多少艰难险阻,他们都将以自己的行动,书写下对国家最深沉的爱和忠诚。
快到遵化城,赵率教的部队开始准备最后的战斗。士兵们虽然疲惫,但仍然
坚持着检查自己的装备,磨砺武器,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敌人。他们知道,这不
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赵率教站在部队的最前方,他的目光坚定,声音中透露出决绝:「兄弟们,
我们虽然疲惫,但我们的意志不可摧。今日,我们将为国家,为民族,为大明,
尽我们最后的忠诚!」他的话语激励着每一个士兵,他们的眼神中重新燃起了战
斗的火焰。
突然,前方一骑飞奔而来,马蹄踏起一串串泥,这是明军的探子。赵率教心
中一紧,知道前方必有紧急军情,他立即高举长柄偃月刀,用尽全身力量大喊一
声:「停军!」
随着他的命令,明军的行进逐渐停顿,战马的嘶鸣声、士兵的呼喊声交织在
一起,随后是一片寂静。部队停下的瞬间,扬起了滚滚烟尘,仿佛一条黄龙在雪
地中翻滚。大风无情地吹送着,明军的人马一时间被笼罩在烟尘之中,视线变得
模糊。
探子骑马来到赵率教的近处,迅速下马,小跑了几步来到赵率教的马前。他
用一种威武的姿势,先是半跪下来,一手叉腰一手锤地,然后低下头,这是对主
帅的最高敬意。
「报,女真贝勒阿济格等所部满洲左翼二旗,正在遵化城外准备攻城。」探
子的声音急促而清晰,传递着前线的紧张局势。
赵率教立刻问道:「他们有多少人马?」他的声音中透露出迫切和冷静,即
便面对可能的危机,他依然保持着统帅的沉稳。
「大概两万多人。」探子回报,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毕竟这个数字是
赵率教部队的数倍。
听到这个数字,赵率教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动摇或恐惧,反而,这个消息激
起了他无比的斗志。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紧握长柄偃月刀的手臂开始因
第(13/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