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七章 大战在即 第八章 赵率教
第(12/18)节
领着精
锐部队冲在最前面,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手中的长枪在阳光下闪耀着寒
光。
在宣府,侯世禄接到袁崇焕的命令后,立即行动起来,他知道三河是京城东
北方向的重要防线,不容有失。他命令士兵们加强巡逻,提高警惕,随时准备迎
战可能的敌袭。
整个京城周边,因为女真人的进攻而变得紧张起来。每个将领都清楚自己的
责任,每个士兵都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为保卫京城而战。
天空灰蒙蒙的,袁崇焕亲自督军,与祖大寿、何可纲一起,统帅着二万多步
骑兵,踏上了勤王的征程。大军如同一条长龙,缓缓地从山海关出发,穿过了关
隘,向着京城的方向进发。
天空中开始飘起了雪花,初雪覆盖了大地,给这支队伍的行进增添了几分艰
难。士兵们裹紧了战袍,抵御着刺骨的寒风,但他们的眼神中没有丝毫的退缩和
畏惧。袁崇焕骑在马上,目光坚定,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行军,更是一次生死
攸关的战斗。
祖大寿和何可纲分别率领着各自的部队,紧随在袁崇焕的左右。祖大寿的脸
上写满了坚毅,何可纲则显得冷静而沉着。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将领,知道这次
勤王的重要性,也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袁崇焕在出发之后,山海关依然在不断集结调动兵马。山海关的守将们忙碌
着,调度着后续的兵力,确保每一支队伍都能及时到达前线。他们知道,京城的
安危不仅取决于前线的战斗,也取决于后方的支援。
袁崇焕在关外的三员大将——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全部带到关内,这
一举动显示了他的决心。他不惜任何代价,誓死保卫京师。他骑在马上,望着前
方,心中却有些懊悔。他对赵率教说:「赵总兵,你可要顶住啊。」这句话中,
既有对赵率教的信任,也有对自己决策的反思。
赵率教率领的先锋部队已经深入敌境,他们的安危时刻牵动着袁崇焕的心。
袁崇焕知道,赵率教和他的部队是这次勤王行动的关键,他们能否成功抵抗女真
人的进攻,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战局。
大军在雪地中艰难前行,士兵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和决心。他们的脚步虽然
沉重,但每一步都显得坚定有力。袁崇焕不时地回头望向山海关的方向,心中充
满了忧虑和期待。他知道,这场战斗不仅是对士兵们的考验,更是对他自己的考
验。
随着队伍的不断前进,袁崇焕的心中也越发坚定。他知道,无论前方有多少
艰难险阻,他都必须带领着这支军队,保卫京城,保卫大明。他的眼神中闪烁着
决绝的光芒,仿佛在告诉每一个士兵,他们不是在孤军奋战,他们的身后有着整
个国家的支持。
雪花继续飘落,覆盖了士兵们的战袍,也覆盖了他们走过的道路。但无论风
雪多么猛烈,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袁崇焕带领着大军,迎着风雪,向着
京城的方向坚定地前进。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京城,保卫大明。
而之前已经奉命出发的赵率教部,又是另一种命运。
赵率教,这位尽忠报国的山海关总兵,在接到督师袁崇焕的命令后,心中充
满了义愤和决心。他知道自己肩负的重任——作为离遵化和三屯营最近的明军,
他必须火速行军,赶往三屯营,保卫遵化。
赵率教立即行动起来,带领着手下的大部兵马,沿着抚宁、迁安的路线,急
速行军。他们穿越了山川和平原,不顾疲惫和劳累,只为了能够及时赶到三屯营,
为遵化筑起一道防线。
然而,从喜峰口到三屯营只有五十里,而从山海关到三屯营却有二百六十里
之遥。袁崇焕要求赵率教不分昼夜地急行军,必须在女真人的八旗兵之前进入遵
化,以拦截敌军的进攻。
十一月初二,赵率教和他的部队终于赶到了遵化以东的三屯营。士兵们疲惫
不堪,渴望能够进城休息,哪怕是片刻也好。但当他们行至城下,三屯营总兵朱
国彦却拒绝让他们入城,理由是京师已经实行戒严。
赵率教和他的部队无奈,只得继续东进,前往遵化。他们的脚步虽然沉重,
但意志坚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京城,保卫大明。十一月初四日,这支忠
诚的明军终于赶到了遵化城外。
此时的部队,已经疲惫至极,饥饿和寒冷折磨着每一个士兵。他们的脸
第(12/1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