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12)
第(3/7)节
妹,叔伯姑侄,三服就是堂亲,四服是为从亲,五服是为族亲,一服亲住在东北区,二服亲住在西北区,三服亲住在西南区,四服亲和五服亲在血脉上已经很远了,则被打发到位于司隶弘农县的王家主城,东南区乃是国公府各种库房工坊的集中地,每一个大区里面还有众多的小巷道,正可谓是墙内有墙,院中有院。
封建时代对于男性成年的定义有很多,按照人头税的标准就是满十六岁则为丁;按照儒家观念,到及冠之年才算大人;按照民间朴素的观念,结了婚才算成年。
王家身为夏朝内仅次于皇室的钟鸣鼎食之家,可是有免税免役的特权,及冠与婚娶哪个先就以哪个作为成年的标准。
夏律规定男子成年必须分家,对于家大业大的定国公府族人来说,所谓离开父母独自成家不过是由一个大区搬到另一个大区,本质上还是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国公府内,王明行在及冠礼后就离开了父母所在的一服区,相较于当今家督他是一服亲,但较于身为世子的长兄王明德,他就是二服亲了,但由于二服区已经住满了,只好降尊纡贵,去了三服区。
不同服亲区的院落面积也不一样,家主与世子所居住的一服区独占了国公府四分之一的面积,二服区被分割成了十六个院落,去掉院落与院落之间的道路,院落的面积大约为三万五千米,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厅堂园斋,池馆榭墅,无一不全,而且规格形制就好像复制粘贴一样,十六个院落每一处都大致相同。
王家二服区的庭院很大吗?。
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看来真的很大,一个院落的面积差不多是四个标准足球场的总和。
但要是放在封建时代,王家二服亲所居住的院落还真不算怎么太大,另一个炎黄世界最出名的私人园林非苏州的拙政园莫属,拙政园占地五万两千平方米,第一代主人为明朝监察御史王献臣,监察御史的品级是正七品,和县令平级,这种低级官员都能在当时的明朝一线城市苏州的城区修建拙政园,相比之下王家子弟就有些低调了。
要不是遇上大字辈二房的正室张馨雁去世,王嗣璁还不知道要和他的便宜父母继续窝在三服区多久呢。
三服区被分割成了六十四个院落,面积也不算小,接近八千八百平方米,比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但和水景面积接近一万平方米的二服区庭院相比自是远远不如,定国公府乃是文脉领袖,庭院中的人工湖自然不会是一整块,而是有聚有分,聚分得体。
虽人工开凿,也宛若自然。水池的形式和布置方式,利用地形、池面大小和周围环境,因地制宜。
由于园内面积较大,分为若干不同的景区,故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联各景区,使之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主池以外,或以直流濛回于亭馆、山林之间,或导为水院,更觉变化殊多。
古人云:长门的孙子末门的爷,这种情况一种是祖先儿子多,最大的儿子和最小的儿子相差十几岁,甚至二十多岁的都有。
大儿子已经结婚生子了,小儿子才出生,造成叔叔比侄子的年龄还要小,长房二房的孙子又比幺房的儿子年龄要大。
如此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辈分就被越拉越大,二服区就处于正大光明四代人混居的情况:正字辈三户,大字辈五户,光字辈六户,以及刚搬进来的王明行一家。
封建时代的丧葬可比工业时代隆重也讲究多了,民间传说人后死后不会马上去投胎转世,而是会在阳间滞留七七四十九天,七天去一魄,七满则魄尽,魄尽则入轮回,故葬礼要经历七七四十九天才算结束。
七个七日中最重要的当属「头七」和「断七」,「头七」
是人逝世后的第七日,传说此夜亡者将会回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之后必须回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觉,睡不着也应该要躲入被窝;如果让死者魂魄看见家人,会令他记挂,便影响他投胎再世为人。断七在则是人的魂魄彻底离开身体,投胎转世的时刻,是七七四十九天中的最后一天,所以一般情况下,对待作为一头一尾的头七和断七都是比较隆重的。
断七结束后,王嗣璁和父母并没有马上搬入本质上和庄园无异的新家,而是又等了好些天时间,因为撤除灵堂还要时间。
张馨雁是王家大字辈二房王大铖的正室,王大铖于夏纪六百零九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女人比男人长寿,张馨雁又活了四年,以八十一岁的高龄去世,论服亲,此夫妇是当今王家家督王光义的是三服亲,可王家对于服亲的定义是与同时代家主的关系,王大铖是当今家督王光义父亲的二服亲,加之平日他对大侄子多有照拂,所以他的丧葬礼很隆重,连带着他的夫人张馨雁的葬礼一样的隆重,灵堂的摆设与拆除都是一场大动作,只有这些做完了才好迎接新主人的到来。
在彻底安顿下来的第九天,王嗣璁就在新家中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就隐藏在他当下所居住的秋爽斋中。
定国公府的
第(3/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