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12)
第(2/7)节
西军中服役,炎黄最大的边患历来都是西蛮,所以西军在历朝历代军事体系中都是战斗力扛把子的。
江家与朝廷的第一军事世家阴家结为姻亲,意味着广阔的西域都护府辖地的控制权,甚至连朝廷的第二大城市——日落城都被收入了江家的势力范围。四大家族之间的平衡势必打破,所以王李邹三家都极力反对,在朝堂上屡屡对江家发难,甚至隐晦的说江家是想屯兵天狼关外,意图谋反!。
最耐人寻味的却是当今天子夏武明的态度,对于江家与阴家的强强联合摆出一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做派,最终负责婚姻登记的户部将两家的婚书放进案牍库,两家之间的联姻就此达成!。
平衡,才是夏武明的想法。
夏纪六百一十年的西征,朝廷是名义上获胜但里子亏大了,西军损失惨重,江家在西军中也有不少成员,图特谷一战同样的损失惨重,朝廷之上就出现了王家一家独大的局面,为了平抑王家的势力,这两年夏武明可是没有少给定国公家下各种绊子。阴玉凤选择年岁大她十一二岁的江浩羽,一个原因就是想要报仇,她对父亲阴士雄的战殁一直耿耿于怀,发誓要将土喇灭族以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江家作为西域的地头蛇,可以提供给她必要的各种军事支持。
战争,外行看战术,内行看后勤,毕竟人不是无机体,不吃饭真的会饿死!。
以上,就是对原文「在她二十岁时,跟负责她的军队后勤保障工作的镇国公江浩羽认识,并在当年就闪电结婚,第二年就生下了儿子江寒青。她结婚的时候曾遭帝国其余三大家族全力反对,差点没有成功。」
这句的符合逻辑的展开。
如果阴玉凤与王家结亲,王家就朝廷之上无劲敌,边军之中有强援的局面,这是夏武明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后来夏武明通过一系列阴谋把石嫣鹰嫁到李家,也是处于平抑王家的考虑,他绝对不会让某一个国公家族独霸朝堂!。
对于处于小屁孩状态的王嗣璁来说,朝堂之上发生的事情和他没有多大关系。
真正和他关系甚大的乃是夏纪六百一十三年九月初二的乔迁,王嗣璁他跟着便宜父母搬进了新家。
定国公府,位于京城外城的东北角,方圆近三里,另外三家国公的府邸也都是位于外城的三边角,炎黄封建王朝都城的格局就像是俄罗斯套娃,一层套一层,一般说来至少是双重同心矩形布局,若是强盛古典王朝还会修建三重甚至四重,夏朝的都城布局就是外城,内城,皇城与宫城层层嵌套的四重结构,四大国公所居住的府邸还肩负着抵御兵临京师城下贼人的重担,与外城城墙一道构成了京师的第一道防线。
封建时代讲究一个天圆地方,城池也好房屋也罢,基本上都是正方形,夏朝的度量衡中的里与前面诸朝一样,都是三百步,只是夏朝的步是以夏太祖夏元戎的步伐长度为标准,绝大多数人迈两脚的距离是1.3米,他身高马大,一步有1.65米左右。
是的,封建时代的步是指左右脚各迈一次,单迈出一步那叫做跬,夏朝一里差不多就是五百米。
同时两夏还偷换了方圆的概念,方圆的本意是圆的面积,但在夏朝的城建领域特指边长,于是在这个路径依赖下,定国公府的形制就是一个边长约一千五百米,占地面积差不多为二百二十五万平方米的正方形,将王家大院保护起来的乃是四面高均八米、厚两米的院墙,上面密布着碉搂哨岗,院墙外侧还挖了一条宽三丈的人工河与附近的民居隔开,从外面看去整个大院壁垒森严,高墙深堑,俨然是一座城中之城,另外三家国公也是如此。
二百二十五万平方米的占地面积,放在王嗣璁上辈子所生活炎黄世界的封建时代,绝对是僭越中的僭越,明清两朝的紫禁城占地面积不过七十二万平方米,王家的府邸竟能装三个紫禁城还有富余。
定国公府再大也只是永安的一部分,永安不仅是两夏的都城,也是上一个皇朝宁朝的都城,还在廿国时期充当了七个割据政权的都城,近千载的时光让这座雄踞中原大地的城市的规模大的惊人,外城城墙的长度为一百二十里,面积为一亿八千二百万平方米,外城城墙与内城城墙之间的空间有山脉,湖泊,河流,密集的的居住点,甚至还有农田,作为真正核心的内城,皇城与宫城,加起来有两千万平方米之巨,能装十个国公府。
定国公府的内部布局也很有意思,从高处俯瞰,就会发现一条南北向的主街,将内部的建筑群平均划分为东西两部分,接着就是三条东西向的横巷,一条挨着最北面的围墙,一条位于东西中轴线上,最后一条挨着最南面的围墙,这一纵三横的主干道就形成了一个「王」字,将国公府邸分为了等面积的东北,东南,西南与西北四大块,每一个大块之中又被各个小院落分割,这些数量众多的小庭院就是众多王氏子孙生活的地方。
王家初代家督定下了以儒家宗法制度中的服亲制度作为分配院落的规矩,一服的定义是己身,父母与子女;二服是兄弟姐
第(2/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