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9)
第(3/8)节
余白柳章许》是合传,记录了余宽、白玉凤、柳成、章应甲、许深这五位抗击倭寇侵略的海军将领的事迹,五位剿倭将军的事迹中也都有他们与圆真交战的记录。
《海防筹议》是夏世宗朝时江南东行省巡抚朱汝贞为防御倭寇,收集海防有关资料编辑而成的一部沿海军事图籍,成书于夏纪二百二十三年,里面的「沿海山沙图」,是此方炎黄大地上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内容详备而又完整的海防军事地形图。
王致在序言部分说朝廷水师不过如此,洋洋自得说了自己昔年身为圆真时祸害沿海的多起大案:老子纵横东海三十年,杀了那么多人,抢了那么多沿海城镇,余宽、白醒、柳成、章应甲、许深这五个傻逼,跟老子斗了那么多年也没有把我怎么样,尤其是白醒这个老小子,还把女儿搭上了,其中有六件王嗣璁发现能和夏书中的记载对得上,交战地点也都有《海防筹议》背书。
再者就是王致记下了芦名幕府灭亡的具体时间,夏书『地址发布邮箱lt119861agil120028』
龙腾小说地址发布119934120402120246lt120403s119917119861120028
确实记载了芦名幕府的存续时间,始于夏纪十三年,终于二百三十一年,精确到年份而已,王致的记录确实精细到了日,夏纪二百三十一年六月十一日,史书是后人对前事的记录,夏书的成书时间是夏纪三百七十一年,后夏朝廷没有必要对一个海贼进行美化,这就证明了一件事,王致在自叙年谱中的记录是真的!夏世宗时期最大的倭寇集团海坊主的头目圆真居然是王家的远支子弟!耐着性子看完自叙年谱的引言部分后王嗣璁就乐了,正文部分都是插图与文字的组合,第一页画卷的主题是稚子东渡:一艘帆船迎着初升的旭日,朝着前途未卜的东方驶去,图下方是文字,用文言文说明了东渡的时代大背景。
朝贡体系是以炎黄大一统王朝为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为核心的文化圈,是炎黄被称之为中央之国的最大象征。
纵观两个时空的炎黄史书,皇帝最得意最荣耀的一句话大约就是「八方来贡,万国来朝」,朝贡贸易是朝贡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两个时空的炎黄中央王朝的做派都大同小异,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炎黄大地进行的贸易,故对番邦采用「厚往薄来」的贸易手段,对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由历朝政府全部收买,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其余许民间买卖,基本上都是一块钱的东西我出十块钱来买。
芦名幕府是一个弱势幕府,直属领地只有两百万石高,石高是倭国战国时期,不按面积而按法定标准收获量来表示封地或份地面积的制度,因此可以用来评估一方势力的强弱,基本上来说一万石高可以动员三百足轻,全日本石高差不多是两千万,芦名幕府直接控制的领地的石高只有十分之一,并不占有绝对优势,从第五代将军开始芦名幕府就镇不住场子了,底下的军阀大名们开始大打出手,到了夏纪一百七十年的时候彻底成了橡皮图章,领地石高不足三十万,已经沦落到了普通大名的程度。
在权威没有旁落前,芦名幕府牢牢掌控着倭国对夏朝的朝贡贸易,衰落后就联合西国大名一起进行朝贡贸易,到了夏纪一百九十一年这个节点上,西国大名根本不想让幕府在贸易中插一脚了,直接组建了自己的朝贡使节团。
西国大名的使节团和芦名幕府的使节团相继到了夏朝对外最大的市舶司明州,双方都持有朝贡贸易必须的勘合文书,两份勘合文书肯定是一真一假,尽管幕府手上的勘合文书是真的,却因为拿不出贿赂市舶司官员的金银而被认为是假的,这也不能怪市舶司官员,前夏此时立国都要二百年了,已经是腐败丛生。
两个使节团最终大打出手,双方的火并给明州城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前来平息暴乱的官军竟然也被杀害不少。
夏世宗是在夏纪一百九十一年的时候接过了堂兄怀宗的宝座,那时他刚满二十岁,倭国使节团内讧发生于他登基的同年,消息传到朝廷上后夏世宗便借题发挥,禁止了海外贸易。
禁海令的颁布中可是少不了镇国公江家的推波助澜,当下民间对于开国四公家实力的排序是王江李邹,可在前夏开国时却是王李邹江,镇国公江家排在老么,夏太祖把江家封到了当时最偏远、最混乱的西部,直面最强的游牧部族土喇,太祖爷在给江家的圣旨中告诉他们,他们的封地是四家中最少的,如果他们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就去跟西域蛮族争夺吧。
由于封地邻近西域,江家几乎每年都会受到西域蛮族的侵扰,初期的时候可以说是损失惨重,封地有日渐缩小之势,根本不敢去想将之扩大之事。
但是正是这种恶劣的环境,却让江家的族人具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西域蛮族艰苦的斗争也磨炼出了江家人的才能。
在最初几十年
第(3/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