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4)
第(1/6)节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4)
【皇朝的另一本秘史】第四章:汝妻子吾养之作者:sueroot
2024年7月31日字数:11883
夏纪六百零九年四月十六,此日以干支计是为壬戌年乙巳月壬辰日,宜结婚、签订合同、交易、开厕、打鱼、开生坟、补垣、塞穴、打猎,是一个不错的黄道吉日。
定国公府就挑选此日作为世子王明德大婚的日子,今年自出了正月十五后,国公府上下就在为世子的大婚进行各种准备工作。
说实话,王嗣璁对于转生不是那么满意,两个多月的时间让他对所降生世界的规则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方炎黄世界的继承规矩是嫡长子继承制,便宜老爹王明行固然是国公府的嫡子,却是老二。嫡长子继承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制度,真正以文字制度确定下来的乃是夏朝开国皇帝夏元戎,称帝建制后他鼓捣出了一部名为《皇夏祖训》的行政纲领,事无巨细,规定了朝廷的种种法度,对于继承制度的规定归纳起来就是四个字: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就是要选择年岁最大的儿子,而不是选择贤能的儿子。
为啥?因为这一句话是当做标准来使用的。
大家都知道,制定标准要有量化的指标。
长幼是可以明确量化的,但是「贤」不「贤」,谁说了算?如果立嫡以贤,那这条规矩和没有又有什么两样呢?人人都觉得自己「贤」,大家照样可以打成一锅粥。
「立嫡以长」
有四个好处:第一个,明确规定了谁是继承人,不需要猜测,推断,争夺。
第二个,年长的继承人通常不容易被人控制,小皇帝什么的是权臣们的最爱。
第三个,年长的继承人通常积累的威望比较高,继承的阻力会少一些。
第四个,通常情况下,年长的继承人比较不容易跑偏,因为世界观已经固定了,除非遇到什么非常可怕的事件,才会性情大变。
立子以贵不以长这里的「贵」,就是嫡出,不管是王嗣璁的前世还是今生,封建时代的炎黄的婚姻制度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而不是一夫多妻制,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儿子,妾室生的叫做庶出。
孩子从一生出来,就已经有了高低贵贱。
立子以贵有两个好处:第一,嫡子从出生就处在尊贵的位置上,已经具备一定的权力基础;第二,嫡子的背后是正妻。
正妻在封建礼教中的地位非常高,正妻在家中的权力足以有效的保证嫡子能够平稳的接受继承。
而且通常情况下,正妻的家庭背景是要优于妾室的,这对继承权也有一定的保障。
如果偏要立庶子,首先下面的人会不服气,这对继承的稳定性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次正妻以及正妻背后的势力会反对,庶子想要坐稳位子难上加难。
夏太祖夏元戎这么搞继承制度是符合历史传统的,也是此方炎黄大地上第一个用文字形式确立继承规则的皇帝,上行则下效,皇室以外的宗族也都跟上。
投胎真的是一门技术活,王嗣璁就感慨自己怎么就没有投到大房而是二房了呢?大房作为嫡系可是能得到家族绝大多数资源的倾斜,二房就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当然这个很少资源是针对于他这个阶层来说的,对于普通人来说定国公家指缝里面稍微粉点东西就足够一辈子吃香喝辣了,人呐,就是这样子,欲壑难填,知多知少难知足,转世重修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却还肖想着不属于他的家督宝座。
有一个长舌妇属性的母亲就是好,王嗣璁就从便宜母亲碎碎叨叨的嘴巴中得到了今日起便是自己大伯母的女子的基本信息来。
大伯母的名字很好听,姓叶名馨仪,其父乃是绣衣使左指挥同知叶诚万,绣衣使正是王嗣璁便宜父亲王明行如今供职的地方。
头一次听到绣衣使这个名字时王嗣璁就莫名联想到了锦衣卫,锦绣锦绣,从字面上看二者就是一个意思。
绣衣使正是夏朝的特务机关,特务机构自古就有之,并非某朝某代的专利,在王嗣璁的上辈子说生活的炎黄大地,两汉有绣衣直指,曹魏有校事府、南北朝时期有典签、唐朝有不良人、宋朝有皇城司,清朝则是粘杆处,以及名声最响的明朝锦衣卫。
绣衣使设立于夏太宗朝的十二年,前身是仪驾司,最初负责皇帝的出行安保等工作,属于天子亲军,后来被慢慢赋予了各种特务的权限,到了夏英宗朝时职权与官制彻底完备,改名为绣衣使,后面几百年就没有怎么变动过。
位卑而权重是特务机构的特点,绣衣使的首领指挥使不过正三品,与六部尚书平级,只有一人,接下来是两个从三品的左右指挥同知,作为指挥使的副手,封建时代以左为尊,所有就有了虚左以待这个成语,左指挥同知比右指挥同知高那么一点点。
再往下就是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有四人,北指挥佥事
第(1/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