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演义(01-官04)
第(10/13)节
,带来了不少工作量和难度。这些人的性格、脾气、素质各不相同。
让他们更加有压力、有难度是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这是一项硬指标,是上级带有战略性的严肃的政治任务,是全局性的中心工作。全镇广泛发动了学校的师生、员工,农村广大社员群众、镇直机关干部,凡是有活动能力的男女老少,一律上阵齐参展。体力好的男人到山上找铁矿石;妇女儿童在村子里翻找破铜烂铁。
各地都以村、屯、单位为主,土法上马搭建炼铁炉具,四处冒烟炼钢铁。这就是当年极具有一定爱国色彩的“三面红旗”(即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
无论是谁,凡是不拥护、不参加、不响应的人,就会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
然后被有组织的进行批斗、游大街,定为反革命分子受到管制,被施行无产阶级专政。
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爱国热情空前高涨。满怀激情战斗在大炼钢铁第一线。他们用革命的大无畏精神,战天斗地夺高产,炼好铁出好钢,日日夜夜炼铁忙。人们在广播、口号、标语的鼓舞下、在红旗如海歌如潮的推动下,自觉的把上级的各项指示化为自己的行动。纷纷把自家祖上传下来的破铜烂铁、旧锅、铁车部件、铁锹铁镐、三齿钩子、二齿耙子、破铁通、旧水筲等,凡是与铁、钢能沾上边的东西,全都无偿捐献出来。由各种各样的小高炉进行炼铁。
与此同时,秋翻地的高潮也同步进行。这就是“大跃进”的年代的步伐、数度。当时的口号是:“跨黄河,过长江,赶美国超英国!”全民性的秋翻地,口号是“深挖一锹土,一亩顶二亩!”那年代,最时兴的就是喊口号、贴标语、插红旗。不知是哪个文人,他的脑袋瓜子就是好使,不管啥时候、啥运动,他都会整出若干条的口号、标语来,这些个东西,把人们弄的个个像吃了精神鸦片似的,浑身上下有使不出来的力量,爆发力十足。上级怎么说,下面的人就会毫不打折扣的去做、去执行、去完成。现实的情景真的体现了人民公社好的无限生机和力量。劳动之余,田间地头乃至出工、收工的路上,青年男女社员都会情不自禁的唱出:公社是个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儿啊,藤儿牵着那个瓜啦,藤儿越壮,瓜儿越大,藤儿越肥瓜越甜——。
这人人都朗朗上口的时髦歌声。在当时,人们的唯一希望就是集体富裕,以社为家。在那一片片秋收后的农田里,红旗似海,歌儿如潮。各种样式的标语牌林立,各色的彩旗迎风飘舞,各地不同口音的口号声发自肺腑的喷发出来,广播喇叭一个劲的播发着表扬稿件;什么张老三连续挖地一上午不歇着;——李老四舍小家为大家,把家里的两把铁锹全部捐出来给了挖地大军使用;——王二麻子挖地累的掉了裤子;——高老五小队长累的嘴起泡、腿打摽、尿黄尿、睡不着觉、半夜起炕嗷嗷叫——。尽其鼓动优势,给参战的群众以精神食粮、打气、充电,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在没有机械化的年代,人们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锹、镐,一米远一个人,排着长长的一字队形,人墙似的一锹一锹将熟土翻下去,将生土翻上来。官方称;这就是换土。好处是秋翻地能使病虫害冻死;二是松一下土,能增加粮食产量的幅度。当时,有一个老农说,这么翻得土地,生土翻上来了,地发凉,庄稼肯定减产。结果他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分子,在批斗中群情激愤,不知被谁将其肋巴骨给打折了三根。多年后的科学论断和实践证明,这老农的说法是对的。然而,给他平反是不可能的,为啥?你明白。像这种事,时有发生,很是平常。最常喊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这场秋翻地运动,规模广泛、声势之大,在全县历史上罕见。县直机关各单位、各社、镇、各生产大队、生产小队,公社直属机关各部门,停产停工和停课。
无论男女老少,上到柱棍的、下到懂事儿的,能参战的去前线、不能参战的搞宣传。做到人人出力,个个受教育。见面说话离不开“秋翻地”、吃饭睡觉想着“秋翻地”,一切为了“秋翻地”。一直折腾了十五天才息鼓收兵。在运动中,各群团组织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和应有的作用,妇女联合会为配合x的中心工作,成立了“半边天战斗队”、镇团委成立了“青年突击队”、武装部组织基干民兵成立了“敢死队”、镇教委组织中小学文艺骨干,成立了演出队为“一炼一挖”运动大军开展战地汇演,卫生院的医护人员组织了“战地救护队”服务在第一线。人们的思想、行动空前的高度统一。
肖书记的这种带有军事色彩的地方活动,深受同是军人出身的县委文书记高调肯定和推广。全县现场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肖书记说:“大炼钢铁、大搞秋翻地这两项运动,上级明确要求,必需深入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巨大能量和潜力,全民齐上阵人人争先锋,为夺取这两项运动的最后胜利,南屯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
肖文礼同志,组
第(10/13)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