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 第十二章 秦良玉 第十三章 广渠门(断更)
第(13/26)节
渠门外的开阔地带选择和构建阵地。都司戴承恩,作为负责勘察地形的将领,他
的目光锐利,脚步稳健,快速地在广渠门外的地面上移动,寻找最佳的布阵地点。
祖大寿,身披棉甲,手持长枪,率领着明军的主力部队,他们列阵于南面,
形成了坚实的防线。士兵们紧握武器,目光坚定,他们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将
是敌军主攻的方向,因此每个人都做好了迎接最猛烈攻击的准备。
王承胤则率领着他的部队,列阵于西北方向,他们如同一堵不可逾越的墙壁,
静静地等待着敌军的到来。西北方向的阵地,虽然不是主战场,但同样关键,王
承胤的部队将在这里牵制敌军,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和机会。
袁崇焕与周文郁则列阵于正西方,他们的位置处于整个阵型的中心,可以快
速支援各个方向。袁崇焕骑在黑龙之上,手持马鞭,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冷静和决
断,周文郁则紧随其侧,两人的配合默契,准备随时应对突发状况。
最为巧妙的是,明军故意留出了东面的阵地,这是袁崇焕布下的陷阱,等待
着后金军的进入。辽军按照袁崇焕的命令,结成了「品」字形阵型,这种阵型既
有利于防守,又便于随时变换阵型进行反击,而故意阙东面,正是为了诱敌深入,
然后一举合围。
整个阵地的布置,既考虑了地形的利用,又兼顾了战术的灵活多变。明军的
士兵们在各自将领的指挥下,迅速而有序地进入阵地,他们的动作熟练而迅速,
没有一丝慌乱。棉甲闪着寒光,长枪如林,盾牌如墙,弓箭手和火枪手在后方待
命,准备随时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广渠门外,九千骑兵开始缓缓移动,他们的动作协调一致,仿佛是大地上的
一股活生生的力量。随着骑兵的移动,大地开始震动,无数马蹄敲击地面的声音
汇聚成一曲震撼人心的战鼓,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战马的嘶叫声此起彼伏,它们的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与马蹄声交织在
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交响乐。这些战马,经过严格的训练,它们能感受到即
将到来的战斗气息,嘶叫声中既有紧张也有期待。
骑兵们排兵布阵,他们的动作精准而迅速,马队如同滚滚潮河,一往无前地
前进着。阳光下,骑兵们的棉甲反射着光芒,长矛和刀剑在阳光下闪烁,他们的
身影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随着马队的运动而不断变换。
马队在地形的变化中不断调整着阵型,时而因为土坡的高低而上下起伏,骑
兵们随着马背的起伏而调整自己的重心,确保在马背上的稳定。时而又因为从高
到低的坡度而由慢到快的俯冲而过,马队的速度逐渐加快,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
带着不可阻挡的气势。
骑兵们在布阵中展现出了精湛的骑术和默契的配合。他们知道,自己的每一
个动作,每一次调整,都关系到整个马队的协调性和战斗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
他们如同一体,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坡地,都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布阵。
随着马队的不断前进和变化,广渠门外的阵地逐渐展现出了明军的军威。
广渠门的雄伟身影在袁崇焕部的背后高高耸立,它那坚固的城墙和高耸的箭
楼是明军坚实的后盾。在阵地的前方,一道道防马栏如同一根根坚固的肋骨,从
地面上拔地而起,它们被巧妙地布置在阵地间,形成了一道道障碍,用来限制女
真军的行动和集中兵力的能力。
这些防马栏不仅能够有效地减缓女真骑兵的冲击速度,还能分散敌军的阵型,
使其无法形成有力的集中攻击。袁崇焕部的士兵们站在这些防马栏之后,他们的
目光坚定,手中的武器紧握,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品字阵型的矛头一齐朝向东面,这是袁崇焕精心布置的战术,旨在集中力量,
对女真军的主攻方向进行迎头痛击。明军士兵们在各自的位置上严阵以待,他们
的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和决心,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战斗的位置。
崇祯帝的决策进一步增强了广渠门的防御力量。五千明军从城内抽调出来,
他们迅速出城,加入到袁崇焕部的行列中,死守在防马栏的各处阵地。这些守军
的到来,不仅为阵地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士兵们带来了更多的信心。
城上的守军同样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站在城墙上,手中握着大炮和弓箭,
随时准备对女真军进行猛烈的
第(13/2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