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第四章 袁崇焕
第(5/7)节
崇祯帝继续叮嘱袁崇焕:「你需严明号令,抚恤士卒,与文武同心,何难灭
女真人。朕期待你早日凯旋,为大明带来和平与繁荣。」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期待
与信任。
袁崇焕深受感动,他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皇上,臣以汉代的赵充国
为榜样,必将谨遵明旨,铭之肺腑。前去告谕官军,以宣皇上威德,必须平女真
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决心与忠诚。
随着召对的结束,夜幕已经降临,平台之上的灯火在夜色中闪烁,如同点点
星光。袁崇焕在群臣的注视下,缓缓起身,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
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但他的心中充满了信心。
离京之际,袁崇焕豪情满怀,赋诗一首:「臣心期报国,誓唱凯歌归。」这
不仅是他对自己的承诺,也是对大明朝和皇上的承诺。他的诗充满了豪迈与壮志,
表达了他对未来胜利的坚定信念。
在京城的百姓和士兵们的欢呼声中,袁崇焕率领着他的广西狼兵,踏上了北
上的征程。他们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长,如同一道道坚定的誓言。
崇祯帝刚送走袁崇焕,本想安心几日,但是接下来的日子让崇祯帝没睡上一
个安稳觉。崇祯元年,七月的京城,本应是平静无波的时节,然而接踵而至的奏
报却让年轻的崇祯帝心惊胆战,深感治国之艰难。
七月十六日,驿递之害。
云南道御史毛羽健上疏,痛陈驿递之弊端。他指出,自张居正时期以来,驿
递制度已日渐败坏,草料和工食的费用飙升,导致民生疾苦,国库空虚。毛羽健
请求皇上宣谕,禁革诸弊。崇祯帝闻之,心中忧虑,立即令内阁拟旨痛革,兵部
议覆,严查官员,禁止私自遣发白牌,违者重治。
七月十九日,饥军鼓噪。
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上疏,言及南都饥军鼓噪之事。他指出,各省直应解
南粮,却因官吏包揽、侵挪,导致军粮匮乏。崇祯帝准从其请,敕令总督仓场部
臣查清州县完欠之数,以凭究处。
七月二十日,蓟门驻军哗变。
蓟门驻军因饥饿索饷而鼓噪,甚至焚抢火药。经多方措处,始得解散。崇祯
帝心中焦急,下令顺天巡抚先发欠饷三月,以安军心,并任命都督赵率教为总兵
官,镇守永平、蓟州。
七月二十三日,自然灾害。
浙江海溢,人畜庐舍漂溺无数。嘉兴飓风淫雨,滨海及城郊居民被溺死者不
可胜计。绍兴大风,海水倒灌,街市可行舟。山阴、会稽等地被溺死者,各以万
计。消息传来,崇祯帝心中悲痛,深感天灾人祸之无情,急令地方官员救灾抚民,
尽力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这短短的几日里,崇祯帝仿佛经历了从治国的希望到现实的严峻挑战。他
开始意识到,作为一国之君,不仅要面对外患,还要应对内忧,更要抵御天灾。
他的心中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决心要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安定。
夜深了,乾清宫的灯火依旧明亮。崇祯帝独自坐在御案前,手中握着一份份
奏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知道,自己不能退缩,不能畏惧,必须勇敢地
面对这一切,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引领大明朝走出困局。
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城内,紧张的气氛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四川、
湖广的士兵们因四个月未领到饷银,心中积压的不满终于爆发成兵变。他们高举
武器,冲入巡抚衙门,将辽东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等一众官员缚于谯楼上,
城内一片混乱。
毕自肃,这位曾试图以身作则、严格管理的巡抚,在士兵们的愤怒面前感到
了前所未有的无力和绝望。他深知,自己的失职是引发这场兵变的根源。在深深
的自责和无法承受的压力下,毕自肃选择了自尽,以死谢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消息传至袁崇焕耳中,他正在上任途中。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袁崇焕立
即与兵备副使郭广密谋,决定采取果断措施。他们诱捕了兵变首领张正朝、张思
顺,并迅速处决了十五名首恶分子,以震慑其余士兵,平息了这场兵变。
八月初,袁崇焕上奏朝廷,详细报告了兵变的经过和处理结果。他的奏章中,
不仅表达了对局势的担忧,更透露出他对辽东未来的深思熟虑。
八月初六日,袁崇焕抵达山海关,次日便出关赶往宁远。他站在士兵们面前,
第(5/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