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第一至二章
第(16/19)节
日就让我们共赴黄泉吧。」
李朝钦点了点头,两人将白绫悬挂在房梁上,相视一笑,然后相继将头伸入
了绳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魏忠贤仿佛看到了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也看到了
那些被他害死的无辜之人。他的心中充满了悔恨和自责,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客栈的老板听到了房中的动静,推门而入,只见魏忠贤和李朝钦已经自缢身
亡,身体在半空中轻轻摇晃。老板惊恐地报了官,不久,官府的人就赶到了现场,
确认了魏忠贤和李朝钦的身份。
消息传回京城,崇祯帝得知魏忠贤自缢的消息后,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波动。
他知道,这是魏忠贤罪有应得的下场,也是大明朝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崇祯帝
下令将魏忠贤和李朝钦的尸体运回京城,以儆效尤,警示后人。
客氏被捕后,被押送至浣衣局,这里原本是宫女和女官们劳作的地方,如今
却成了她命运的终点。她曾是魏忠贤的同谋,权倾朝野,如今却落得如此田地。
在浣衣局的阴暗角落里,她被剥去了昔日的华服,换上了粗布衣裳,昔日的荣光
不再。
行刑那天,天空阴沉,乌云密布,仿佛连天地都在为即将发生的悲剧默哀。
客氏被押解到刑场,她的脸上已没有了往日的傲慢和狡诈,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
恐慌和绝望。她的双手被反绑在背后,步履蹒跚地走向那根冰冷的刑柱。
刑场上,士兵们肃立两旁,手持长矛,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这一切。行刑官站
在高台上,冷冷地宣读着客氏的罪状,每一条都足以让她万劫不复。客氏跪在地
上,身体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她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随着行刑官的一声令下,士兵们举起了手中的木杖,朝着客氏狠狠地打去。
每一杖落下,都伴随着沉闷的响声和客氏的惨叫。她的身上很快布满了伤痕,血
迹斑斑,但她的惨叫声很快就被压抑在喉咙里,因为她已经没有力气再发出声音。
杖杀持续了许久,直到客氏的身体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折磨,最终在痛苦中
逝去。她的生命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终结,曾经显赫一时的客氏,如今只留下
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与此同时,崔呈秀在得知魏忠贤和客氏的下场后,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他知道自己也难逃一死,与其被俘受辱,不如自行了断。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崔
呈秀写下了遗书,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过往的悔恨。
遗书中,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从一个普通的官员爬到权力的巅峰,再到如
今的落魄。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但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在遗书的最
后,他请求世人能够原谅他的罪行,也希望自己的死能够给后人以警示。
写完遗书后,崔呈秀将笔放下,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站起身,走向房梁,
将一根白绫悬挂在那里。他将头伸入绳套,最后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踢开了
脚下的凳子。崔呈秀的身体猛地悬空,挣扎了几下后,便不再动弹。
崔呈秀的自缢,成为了魏忠贤一案的又一个牺牲品。他的死,再次证明了崇
祯帝铲除奸佞、整顿朝纲的决心。
崇祯帝随后召回各地镇守太监,平反了天启末年迫害东林党的冤狱,这是对
历史的一次深刻反省,也是对正义的一次有力伸张。他毁三朝要典,定「钦
定逆案」,将魏忠贤等二百五十五人定为「逆党」,这一举措彻底清算了魏忠贤
的遗毒,为大明朝的复兴扫清了障碍。
魏忠贤和客氏最终被凌迟戮尸,其党羽或处死,或削籍,或充军,崇祯帝的
这一系列行动,实现了拨乱反正,恢复了朝廷的清明。时人对此评论道:「不动
声色,潜移默夺,非天纵英武,何以有此」,这是对崇祯帝政治智慧和决断力的
高度评价。
崇祯帝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清除了朝中的奸佞,也为大明王朝的复兴奠定
了基础。他的行动既果断又审慎,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政治智慧和决断
力。
魏忠贤一党已除,隔天崇祯帝在乾清宫举办了一场家宴。
在乾清宫的辉煌殿堂中,家宴的氛围显得格外温馨与和谐。王承恩作为崇祯
帝的亲信宦官,在整个宴会的筹备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亲自监督御膳的准
备,确保每一道菜都符合皇家的标准,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对宴会的尊重和对帝
后的敬意。
第(16/19)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