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的另一本秘史(7)
第(3/6)节
兵力处于明显劣势的一方想要战胜就必须穷尽一切去利用天时、地利和谋略,而且胜利多来自于出奇制胜而非正面硬刚,譬如对敌方的指挥中枢进行斩首,断绝敌方的后勤补给,或是利用高机动性将强势兵力一方的阵线进行撕扯使其分割成多个部分,再利用局部优势兵力并吃掉数量远逊于己方的敌方分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之所以能打赢前四次围剿就是利用游击战与运动战来诱敌深入,让光头的军队不再猬集成团,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就是因为指挥层要求寸土不失让红军与光头调集来的百万大军队打阵地战。
这个叫石嫣鹰的女将能以六分之一于敌的绝对劣势兵力歼灭了同等数量级的敌人,莫非是比成吉思汗或拿破仑还要厉害的军事统帅!。?。
封建时代军队最喜欢干的事情之一就是夸大己方的人数与斩首数,这是王嗣璁上辈子就知道的事情,《三国志·魏书·国渊》的传主国渊明确对曹操说: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
后夏作为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德性,军队习惯性的对战报进行一比十的注水,尤其是面对不服王化的游牧民族时。
很多年以后王嗣璁从被自己收服的石嫣鹰得到了她初战的真实过程,更是证实了他当年的猜想,将重兵聚集成一团在军事上是很傻的行为,那日与石嫣鹰所率部交战的乃是三万特勤骑兵的前锋部队,大约有五千人。
游牧民族之所以能在己方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和农耕民族掰手腕,依仗的就是胯下骏马带来的高超机动性,对于农耕民族军队来说一人一马就算是精锐了,游牧民族却能做到一人三骑甚至五骑,而且秋冬时节的草原因为温度的缘故地面不会有什么植被,草原也没有山峦之类能够限制骑兵机动能力的地形,在这种情况下想要以五千兵力正面击败同等数量的敌军,显然很困难,但石嫣鹰做到了,斩杀与俘虏特勤部骑兵七百有余。
游牧是一种非常落后的生产方式,人口承载力很低,另一个地球上的蒙古国,哪怕有着现代技术的加持,1960年的时候人口也没有突破百万,游牧民族的军队是不能和农耕民族的军队玩对子游戏的,哪怕是一换五都是亏。
特勤的五千先锋也不是全都聚在一起,先锋大将派出了多支小规模斥候,对战场迷雾进行祛除。
真实的战争,尤其是封建时代的战争,可不像rts游戏,会给主将一个显示屏,将对垒双方的信息都呈现在上面,感知战场的唯一手段就是派出侦察兵进行实地侦查,放出去的侦察兵可能会因为怕死就编造情报回来领赏,因此从来都不是一个一个派出,而是一群一群,既有壮胆也有监视的意思。
有时候,斥候就算尽职尽责也不一定能带回最精确的情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对方的数量,俗话说人上一千,无边无沿,很难得出正确的数字,传回去的敌人一千和敌人三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情报还有滞后性,前无线电时代,如果是远距离的侦查任务带来的情报,哪怕是时间最短的,等送到将军手里的时候基本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了,就算斥候估计的敌军数量是对的,能保证敌军不转向不分兵?。
军事主官只能从这些存在极大误差,甚至根本就是错误的情报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做判断。
百分百准的,那是上帝视角,不是上帝就别要求这个,战争获胜的一方从来都是犯错误最少的一方。
斥候不管回不回来,都会带来情报,不回来就意味着他们战死了或是被俘虏了,就意味着这个方向上的敌人要么有质量优势要么有数量优势,要么两者皆有,特勤的先锋大将发现派往东南方向进行侦查的斥候返回的频率显着低于其他七个方向,就猜到东南方向有夏军主力。
先锋未战先怯乃是兵家大忌,特勤的先锋大将立刻点将布阵,留下必要的驻守营地兵力后,就领着两千精锐朝东南方向进军,打得算盘就是赢不了也能跑得了,游牧民族的性格特点就是「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
两千特勤骑兵遇到了石嫣鹰率领的五千夏军,发现兵力差距过大,特勤的先锋大将二话不说就要撤退,夏军在追击的过程中杀了将近四百名特勤骑兵,加上之前击杀的斥候小分队,累计斩杀七百余。
特勤先锋大将带着大部分将士回到营地后,二话不说就朝着缀在正北二百里处的本阵前进,本阵得了战报后决心撤退,游牧文明军队对农耕文明军队的战法基本上都是利用机动性拉长对方的补给线,对付草原民族最难的地方就是找到他们,冠军侯霍去病屡屡能找到匈狗主力,就是因为他的军队中有大量的匈狗带路党,这些人熟悉草原的地理,知道哪里有水草,哪里适合扎营。
这就是五千打败三万的真相!。
算是石横天给女儿石嫣鹰的造势。
同时为了提高此战的含金量,捷报上还刻意注明朝廷天兵击溃的乃是特勤部最为剽悍的狼牙铁骑,实际上游牧民族的生产力非常的拉胯,普通士兵有个皮甲就不错了,不少部族因为炎
第(3/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