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风流传(16-20)
第(7/10)节
来袭的动向,今日召集各位,正是商量对策,大家说说意见。”
众人纷纷窃窃议论,但没有人主动发言。
良久,李锦再次发话道:“难道大家就没有意见吗,不要在下面私下议论,有什么就直接说好了。”
众人顿时不语,整个议事厅一片寂静。
我暗自计算,自己来到这个时代已经快一年了,当初莞尔告诉我现在是大业10年,由此看来,现在应该是大业10年(即公元614年)末了。那么照史书记载,隋炀帝杨广是在大业十四年(即公元618年)被杀,而此时隋朝已经进入衰落的末期,各地的起义战争已经快打响了,怪不得突厥人现在急于南下。
李锦叹道:“自先祖找到这个大草原后,我们难得得到几百年的安稳平静的生活,如今看来这样的生活不会再有了!”
我想起隋朝至开国以来对突厥的几大战役,不解道:“族长,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从开皇初年起,大隋一直不断对突厥施用离间计,使其内部长期混战不休。开皇十九年二月,突利可汗奏报都兰可汗制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击大同城。大隋皇帝命汉王杨谅为元帅,尚书左仆射高颎出朔州,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上柱国燕荣出幽州,三路进击突厥,双方在长城下展开激战,隋击败突厥都兰、达头二可汗,降服突利可汗;大隋仁寿二年(602年),杨素率上大将军梁默等轻骑追击突厥思力俟斤,转战60余里,再次大败突厥。通过两次战役,基本稳固了大隋的北部边防。怎么如今事隔不到十年时间,突厥又准备大举南下啊?”
李锦一众人听我娓娓道来隋朝的一系列战事,全部吃惊地望着我,李锦更是眼里闪过一丝异色,大加赞赏道:“想不到若尘你年纪轻轻,竟然也1知大隋朝的历年边关战事,对大隋朝如此的关注!”
我只是从史书上了解到当时的隋朝和突厥的战争而已,那里是关注,当然也不好说破,只好随机道:“族长过誉了,我只是约知一二罢了。”
李锦道:“若尘说得不错,其实当时南下的乃东突厥,南下的路径主要在东北地区的雁门关、朔方一带,经过大隋朝的一系列措施和军事上的打击,东突厥在仁寿二年后,基本无力再南下了,但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东突厥再次强大,西突厥也蠢蠢欲动,这次他们南下的途径改在西北地区,我们大草原乃必经之地,所以这次对我们草原马族来说,正处于生死存亡的时候啊!”
我总算明白了当前的形势,同时,我也不得不考虑今后的打算。如今隋朝已经没落,我清楚的记得隋朝的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在611年的一月,是一个叫王薄的人领导农民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起义。那王薄自称什么“知世郎”,还作了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农民参加起义队伍。这次起义带有明显的反徭役、反兵役的起义,这次起义爆发不久,避征役的农民很多投奔他。随后,星星之火,迅速演成了燎原之势,黄河下游一带农民很快响应长白山起义。所以,我要有所发展,必须迅速解决这次突厥南下之事,打破突厥南下计划,牢牢的把突厥阻击在塞外,稳固大草原;然后尽快赶往山东,收服那个叫王薄的人,将即将起义的人马收归麾下,然后寻机收归得力战将——隋朝排名靠前的好汉,而最后的目标将是瓦岗。这个易守难攻的据点我是不会忘记和放弃的。
在我思量间,坐在离李锦最近的一个红脸老者终于开口打破了平静,他朗声道:“族长,突厥人这次目标虽然说是卡布族,但实际目的是要逐步侵吞我们大草原,再说我们马族刚刚结盟,这次我族理所当然应当按照结盟协议联合其他四族共同抵抗突厥人。”
“李宜长老说的有道理,各位还有其他意见吗?”李锦等那名叫李宜的长老说完,点点头道。
“我以为李长老说法不妥,这次突厥人的目标是卡布依族,而不是我们李族,我们只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城池便可以了。”一名据点总管反对道。
另一个黑脸据点总管跟着附和道:“对,我赞成马总管的意见,卡布族在离突厥人最近的地方,城池低矮,地势处于洼地,完全易攻难守,这一仗根本无法打。”
这时坐在李锦旁边的李季说道:“父亲,我赞成李宜长老的意见,不说我们与其他四族已经结盟,就是没有结盟,我们也应该与他们一起共同抗敌,正所谓唇亡齿寒的道理。”
李原见大哥发话,也道:“我也非常赞成李宜长老和大哥意见,我们不能给突厥人各个击破的机会。”
这边,以据点总管为主的人再次道:“可是我们怎么和突厥人对抗,突厥人向来剽悍异常,来去如风,且不说我们在马背上难以与之匹敌,就是我们的人数也大大少于突厥,我们李族所有武士加在一起才不过万余人,就是加上其他四族的武士,总数还不到3万。”
听这一说,又有不少人觉得有道理,纷纷附和,一时间议事厅各自说各自的,乱成一团。
我一声不响地坐在那里,独自想着自己今后的打算和计划,没有
第(7/1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