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IF】(第五章:抽丝剥茧)
第(4/7)节
律著称,但三十九岁时才中进士,白瞎了这份天赋,中了进士后不久被选为翰林
院庶吉士。后来相继任浙江、福建按察使司副按察使,于正德九年(1514年)去
世,享年五十九,相较于后世的人均寿命算死得早了,但在当下的大明朝算高寿
了。
这也是陈靖为何在嘉靖元年(1522)时让徐珪那出身隐湖的一妻一妾去杀丁
哲纳投名状的缘故,其他正主不是病死就是老死,显然不在考虑的范畴内。
(孔琦与陈玉的信息我也在县志上扒到了,同时明实录孝宗朝纪录也有记录。)
人的言行举止其实都是其身份的外在体现,这个观点是陈靖前世的拜把兄弟
张三哥教授的,举一个例子,一个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绝不会开口就是之
乎者也,陈靖作为一拜兄弟中的老小四弟,可是受了上面三位异姓兄长很多的照
顾与教导,可以说没有白老大,王老二与张老三,他陈老四前世绝对不会有那么
高的世俗成就。
通过这段时间不着痕迹的资料收集,陈靖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徐珪并非
什么饱读诗书之人,有功名之人不屑去当小吏的,这份记载于《大明孝宗敬皇帝
实录》卷一百二十的抗疏不能说文采多么的飞扬,但也绝非一个连秀才都不是的
刑部典吏能写出来的!
前段时间看完这份抗疏后陈靖就对徐珪起了怀疑,结合他对明朝政治架构的
了解和尹则的自序内容,心中就有了个大概,官吏虽然并称,但不是一回事,朝
廷不对小吏发工资,小吏的收入要么是自筹要么是官员给,弘治九年刑部来了一
个新科进士来观政,所谓观政,就是熟悉刑部的办事流程,可以理解为实习,这
个人叫孙磐,徐珪正是他的下属。
这份抗疏日后在史实线上的《明史》中也有记载,在明史列传第七十七中,
这一卷为合传,标题为李文祥孙磐徐珪胡爟周时从王雄罗侨叶钊刘天麒戴冠黄巩
陆震夏良胜万潮等何遵刘校等,李文祥是成化二十三年的进士、胡爟是弘治六年
的进士,孙磐是弘治九年的进士、罗侨是弘治十二年的进士、刘天麒和叶钊是弘
治十五年的进士、黄巩是弘治十八年的进士,戴冠,陆震和夏良胜是正德三年的
进士,其中特意说明夏良胜是乡试第一,万潮与刘校是正德六年的进士、何遵是
正德九年的进士。
在科举时代,登科就是男子最大的荣光,没有之一,故凡是明史列传之人物,
有功名就一定会被记载,《明史列传一百一十四》是海瑞传,开头就是「海瑞,
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可以看出传主要是有功名就一定会被记录的,哪
怕是举人这个层级的功名。
徐珪是以孙磐的附纪部分被列入明史列传第七十七的,徐珪因为满仓儿案获
罪后不久,刚刚中榜的孙磐就上疏孝宗皇帝,曰:「近谏官以言为讳,而排宠幸
触权奸者乃在胥吏,臣窃羞之。请定建言者为四等。最上不避患害,抗弹权贵者。
其次扬清激浊,能补阙拾遗。又其次,建白时政,有裨军国。皆分别擢叙。而粉
饰文具、循默不言者,则罢黜之。庶言官知警,不至旷鳷。」
再有一个问题,徐珪身为不入流的刑部典吏,凭什么上疏就能畅通无阻,直
达天听呢?这就好比后世某个政府临时工居然将一封举报信交到了国家主席那里。
死亡小学生有句名言:「排除掉一切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便再不可能,那也
是真相」,徐珪就一文官集团推出来的白手套,文官集团很是明白这个上疏的文
字杀伤力,可是舍不得让身负功名的自己人去冒这个险,于是他就成了投石问路
的棋子。
二十一世纪前期的历史类穿越网文流传着这么个戏言:清穿不造反,菊花套
电钻。
要是明穿呢?肯定是和万恶不赦的文官集团掰掰手腕啦。
明穿文的套路一般都是皇帝是好的,百姓是好的,勋贵是好的,甚至阉党也
是好的,唯独文官集团是坏的脚底生疮,头顶流脓:什么烧了郑和下西洋时宝船
的图纸,什么戚家军因为讨薪被文官设计杀光,什么殉国时发现水太凉就算了,
什么投降后为螨蜻的服饰洗地:金钱鼠尾,乃新朝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
低血压人士建议阅读顾城先生所编纂的《南明史》,读过后指不定就降压药伴一
生了。
陈靖并不知道怨念为了让剧情的逻辑合理化
第(4/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