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橙年代(01-1橙0)
第(15/16)节
早忘记了刚刚看到哪里。反倒是上课听讲的时候反而容易分心走神。
下午上学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竞赛不是这样学的,找大块时间,深入思考。”
他看到纸条的字迹,知道是纪菲写的,心里有些温暖,又把纸条收入了文具盒与之前纸条的放在一起。
转眼就到了周六,萧和第一次去上竞赛班,感觉有些激动。萧和早早到了南苑小区,发现竞赛培训的地点,竟然是熊老师家里。熊老师家里客厅不小,客厅的一端有一快大白板,学生不到二十个,大多是男生,坐着靠白板挺近。范友也在这里上课,看到萧和似乎有点尴尬,也没有打招呼。
熊老师今天讲的是胡克定律。班上人数不多,老师和同学有很多交流。他通过和同学的互动来控制自己讲课的进度,大部分人是能跟上的。其中一个坐在前排的高个子男生很活跃,熊老师很喜欢问他问题,他回答得也很快。竞赛内容比平时深入很多,萧和听得聚精汇神,也只能堪堪跟上,有少数细节并不多理解,但是他已经觉得很满足了。
下了课,萧和主动来找熊老师说学费的事情,熊老师说,我们这里一月一交,萧和便拿了个信封递给熊老师,说道,“这是一千二。”
熊老师没收过信封,反而问,“能不能跟得上?有没有困难?”
“我觉得没问题。”
熊老师说,“这样吧,你先上两次,觉得跟得上再交钱。”
萧和对自己有信心,更何况他是下定决心要参赛了,便一定要将钱交了。熊老师没有再拒绝,只说,“回去多花点时间复习一下。”
萧和回去后,拿出上课记得笔记,重新过了一遍,胡克定律主要是弹簧力和拉伸压缩距离成正比,本身并不复杂,但是对于弹簧连接的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不容易。萧和觉得自己看到这些分析都懂,但是要自己做却又想不清楚。研究难题的时候,时间过得很快,下午很快就过去了。
周末的时候,母亲难得有空,父亲也出差回来了,便在家里做饭给萧和吃,母亲主要心思在工作上,饭菜只能算是勉勉强强,不过萧和也不在意这么多,反而觉得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难得时光。
萧和刚上初中的时候,看电视上瘾,视力下降,成绩也下滑。后来父母两人一合计,干脆就不在家里装闭路电视了,还正好省钱。父母算是孩子的榜样,更何况电视动画虽然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只要接触不到,吸引力就弱了。
父母看到萧和现在主动努力学习,也觉得颇为欣慰。
其实聪明有很多种,有的人思维敏捷,反应很快,非常擅长灵机应变。有的人思维深入,擅长将各个关节深入思考。有的人思维全面,面面俱到。很多人只注意到思维的天生差异,却很少想到思维很大一部分是后天养成的,比如说智力测试是有年龄分级的,如果让成年人测12岁小孩的智力表,大多测出都是天才。
思维训练的最好方法是深入学习,学习材料中最好的就是数理化这样的学科(人类智慧的结晶)。
纪菲从小就是比较聪明的,但并非被认为是天才。但是她从小就在姐姐身边耳濡目染,一路钻研各个学科,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思考问题的方法,所以和周围的人简直如云泥之别。萧和反应并不算快,思维也不全面,所以做题常常因为“粗心”而犯错。唯一的优点大概是是从小爱钻研,算是思维深入的类型。
萧和在和纪菲一起讨论问题多了,免不了像纪菲那样去思考问题,这样的变化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他才刚刚参与学习物理竞赛,却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算是罕见的情况了,这和他一向爱钻研的性格,以及和纪菲的接触学习都是分不开的。
萧和自己并没有察觉到异常,大概只是觉得,物理竞赛能逼迫他深入思考,这是平时学习中相对较少的体验。初三的日子比较平淡,除了周六的竞赛补习班,基本上就是教室,家里两点一线。对萧和来说,早上能和纪菲一起晨练,平时上学有王逸飞这样的伙伴插科打诨,还有赵瑶瑶,他觉得自己过得并不孤独。
纪菲不会主动说,但是也在用行动表现出支持。萧和有时问她物理问题,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当场就答,有时候会用到些萧和从来没有学过的知识。她不会因为知识超纲,就想办法绕开,她不管萧和能不能听懂,直接就把涉及到高中物理的内容给讲一遍。萧和有时听着很吃力,但事后都会拿着笔记,努力去弄明白。
萧和一般不去问纪菲问题,一个是因为,纪菲给自己讲的题,他都要去翻高中的物理书,很久才能消化。第二个大概是因为,自从那天清晨的梦以后,萧和近距离接触纪菲总是会心跳加速。每天早上跑步的时候,他不再跟着纪菲,有时快有时慢,大部分时间都不敢看纪菲的身体。他似乎从来没有想过和纪菲的可能性,只是觉得心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初三的学生其实都挺忙,除了少数几个朋友,或者直接的竞争对手,也没有谁会关心
第(15/16)节